VeryJack

VeryJack

Blogger | 摄影爱好者 | 失去猫咪的铲屎官
x
telegram
youtube
email

阅读的不将就 — RSS使用分享

RSS 全称为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使用 RSS 阅读器,用户只需添加订阅链接,阅读器会自动抓取支持 RSS 的文章内容。在个人网站、博客还盛行的年代,RSS 阅读器可以方便用户及时地抓取各个网站的内容,既避免了分别访问网站的烦恼,聚合媒体内容也让体验更佳。但随着 Twitter、Facebook、微博、公众号等社交媒体的发展,创作者逐渐向技术门槛更低,流量更大的社交媒体平台转移,而平台通常不提供 RSS 订阅服务,RSS 便逐渐淡出众人视野。在 2013 年 7 月,Google 率先停止了 google reader 服务,让人唏嘘。尽管在当下 RSS 已然不为大众所喜爱,但我依然将 RSS 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篇文章也是我的 RSS 使用分享

选择 RSS 的理由#

  1. 避开推荐算法,关注你所关注。打开 Twitter 或者 Tiktok,本是随意的浏览却无数次迷失在可怕的推荐算法之中。等缓过神,已经花费了半小时或数小时的时光。使用 RSS 阅读器,可以将关注点更加集中于原本想要阅读的信息上。RSS 阅读器(非 rss 订阅服务类软件)是一个单纯的抓取工具,只会抓取你订阅的内容,而不会使用推荐算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你可以快速浏览完文章,然后关闭掉软件去从事真正需要你花时间的工作。
  2. 统一阅读体验,注重内容本身。不同的社交软件有不同的 UI 设计和文字排版,在不同的软件间切换会有割裂的体验。在 RSS 阅读器上,虽然抓取内容时可能会出现无法完全还原文章的排版,但是不论是从哪里来的内容,他们的展现方式是一致的,统统由 RSS 阅读器决定。你可以认为阅读界面不好看,但是你因而会更加注意内容本身。(优秀的 RSS 阅读器甚至会让阅读体验更佳)
  3. 无需切换软件,更高效的内容获取。正如引言中提到的那样,RSS 最大的好处之一便是它的聚合阅读功能,通过订阅链接(不是所有网站和软件都支持),你可以把不同网站或者软件上的内容抓取到阅读器中,统一阅读。避免了用户需要主动打开不同软件或者逐一访问网站的麻烦。

image

Reeder Mac 界面

RSS 的短板#

  1. 文章推送不及时。RSS 抓取会有一个频率,并不能实时抓取最新的内容,对于时效敏感的信息,例如新闻、打折促销等,可能不太合适。
  2. 各大平台本身并不提供 RSS 服务。在讲究私护流量的当下,各个社交软件、媒体都希望将流量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巴不得吸引更多的用户。为了保护自己的内容,例如微信文章等都设置严格的反爬虫,避免自家内容被别人盗走,造成流量损失。因此,RSS 天生就与社交媒体对立,就别指望微博微信等大厂提供原生的 RSS 支持。
  3. 不利于新内容的发掘。虽然社交媒体软件的推荐算法会偷走用户的大量时间,但不可否认,他们有时也会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用户发掘优质的内容。
  4. 一定的上手门槛。外网资讯对 RSS 有更好的支持,如果想要阅读更丰富地内容,就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 “动手能力”,例如能够访问 Google。

RSS 的使用#

挑选合适的 RSS 工具#

RSS 订阅工具总体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提供订阅服务的软件例如 inoreader、feedly,姑且将他们归为服务类 RSS 阅读器另一类是提供本地订阅功能呢的软件例如 reeder 5、NetNewsWire 等,将其命名为本地类 RSS 阅读器

服务类 RSS 阅读器#

代表有 Feedly、inoreader、NewsBlur 等,需要用户在网站或软件上注册账号,网站会抓取内容,再推送到你的软件上。这类软件有几个优势

  • 入门简单。注册即可开始使用,使用自带的搜索功能即可找到大多常见的订阅内容,对新手友好。
  • 多设备同步。使用同一账号可在不同设备上同步你的订阅内容,避免了反复订阅的麻烦,许多的本地类 RSS 阅读器上也提供了 feedly、inoreader 等服务的入口。
  • 方便搜索新的订阅内容。服务类软件聚合了大量的订阅信息,可以通过他们的搜索服务直接搜索并订阅你感兴趣的内容。
  • 新内容的发掘。服务类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平台化,会为你推荐一些优质内容。
  • 更丰富的功能。例如 Feedly 直接提供了 newsletter 订阅、twitter 订阅功能等(收费)。

image

Feedly 官网

同样的,服务类软件也有他的弊端

  • 广告。对的,服务类 RSS 软件正如大多数的社交媒体软件那样,会为免费用户提供广告。
  • 更丰富的内容,更丰富的干扰。由于服务类 RSS 软件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例如发现入口等,一方面能为用户推送新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页面的复杂度,对用户阅读带来干扰。
  • “动手能力”。feedly、inoreader 等网站在大陆并不能直接访问,对用户有一定门槛。

image

Feedly 的推荐

本地类 RSS 阅读器#

本地类 RSS 软件,代表有 Mac/iOS 上的 reeder5(收费)、NetNewsWire(免费)等,Android 上的 feedme、feeder、focus 等,Windows 上的 Feedbro、fluent reader 等,这类软件通常需要用户手动输入订阅链接,或者导入订阅的 list 进行订阅,在本地设备上抓取内容。不过现在多数软件也支持接入 Feedly、inoreader 等账户同步订阅内容,或者登入自部署的 RSS 服务。

image

本地类阅读器有自己的优势

  • 更干净的界面。相较于使用 Feedly 或者 inoreader 的客户端,例如 reeder 能提供更干净、优美的界面,省去了令人讨厌的广告。
  • 可以行本地 RSS 订阅。出于一些不太清楚的原因,通过 feedly 或者 inoreader 订阅内容会失败,但是本地 RSS 直接订阅则可以成功。本地订阅的好处是可以避开 feedly 国内不能访问的问题,缺点是本地订阅的内容需要国内可直接访问。
  • 更丰富的订阅方式。除了本地订阅,现在的许多 RSS 阅读器都可接入 feedly、inoreader 等服务,此外还可登录自部署的 RSS 服务如 tiny tiny rss 等。

本地类阅读器的弊端

  • 简陋的设计。本地类阅读器如 reeder 有着即干净又优美的 UI 设计,受到众多 IOS 用户的青睐,但其 5 美元的售价也让众多用户退步。免费开源的 NetNewsWire 虽然也有着完善的功能,但是设计简陋且操作也不如收费的 reeder 舒适,整体观感甚至不如商业软件 feedly、inoreader。
  • 本地订阅的内容受限。如果你无法访问 Google,那么你多半无法靠本地阅读器抓取不能直接访问的内容。

image

image

Reeder 和 NetNewsWireReeder 和 NetNewsWire

简单来说,想要快速地上手 RSS,并且还有不错的体验,能访问 Google 的技巧是用户需要具备的。

获取 RSS 订阅链接#

结合我自己的使用,RSS 链接的获取途径主要分为三类:

  1. 官网直接提供 RSS 订阅链接。例如少数派,在其网站的右下角,就直接提供了 RSS 的订阅地址,直接复制进入阅读器添加即可。该方法适用于博客,大的新闻类平台网站官网。

image

少数派 RSS 订阅

  1. 基于服务类 RSS 阅读器的搜索功能。例如 feedy,可在搜索框中直接以关键词搜索你想订阅的内容。

image

Feedly 搜索

  1. 善用 RSSHub 服务。基于当下大多数的信息都不可以通过 RSS 地方式进行订阅,国内的大佬开发了这个 RSS 生成器。借助于开源社区的共同努力,已经使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网站支持了 RSS 订阅,例如 Bilibili、微博等。

image

RSSHub 官网

示例:借助 RSSHub 订阅 B 站#

  1. 进入 RSSHub 网站,https://docs.rsshub.app,点击 路由 - 社交媒体 - bilibili,查看下面的使用介绍。
  2. 以 **#UP 主投稿 ** 为例,路由样式为/bilibili/user/video/:uid/:disableEmbed?,结合上面的举例https://rsshub.app/bilibili/user/video/2267573,我们可以知道订阅链接的样式至少应该是https://rsshub.app/bilibili/user/video/:uid,其中:uid需要我们去哔哩哔哩官网寻找。

image

  1. 以影视飓风为例,我们进入影视飓风的个人空间页面,此时的网址显示https://space.bilibili.com/946974,其中的946974即为:uid

image

4. 所以我们想要订阅的影视飓风投稿的RSS链接即为`https://rsshub.app/bilibili/user/video/946974`,添加进RSS阅读器即可。 - 使用RSSHub的服务可直接生成大多数RSS链接,但是部分网站需要自建,具体部署方式可见RSSHub的官方教程 `https://docs.rsshub.app/install/`

阅读的不将就 — RSS 使用分享 最早发布于 Jack's Space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