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yJack

VeryJack

Blogger | 摄影爱好者 | 失去猫咪的铲屎官
x
telegram
youtube
email

閱讀的不將就 — RSS使用分享

RSS 全稱為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使用 RSS 閱讀器,使用者只需添加訂閱連結,閱讀器會自動抓取支持 RSS 的文章內容。在個人網站、部落格還盛行的年代,RSS 閱讀器可以方便使用者及時地抓取各個網站的內容,既避免了分別訪問網站的煩惱,聚合媒體內容也讓體驗更佳。但隨著 Twitter、Facebook、微博、公众号等社交媒體的發展,創作者逐漸向技術門檻更低,流量更大的社交媒體平台轉移,而平台通常不提供 RSS 訂閱服務,RSS 便逐漸淡出眾人視野。在 2013 年 7 月,Google 率先停止了 google reader 服務,讓人唏噓。儘管在當下 RSS 已然不為大眾所喜愛,但我依然將 RSS 作為信息獲取的重要來源之一,這篇文章也是我的 RSS 使用分享

選擇 RSS 的理由#

  1. 避開推薦算法,關注你所關注。打開 Twitter 或者 Tiktok,本是隨意的瀏覽卻無數次迷失在可怕的推薦算法之中。等緩過神,已經花費了半小時或數小時的時光。使用 RSS 閱讀器,可以將關注點更加集中於原本想要閱讀的信息上。RSS 閱讀器(非 rss 訂閱服務類軟體)是一個單純的抓取工具,只會抓取你訂閱的內容,而不会使用推薦算法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你可以快速瀏覽完文章,然後關閉掉軟體去從事真正需要你花時間的工作。
  2. 統一閱讀體驗,注重內容本身。不同的社交軟體有不同的 UI 設計和文字排版,在不同的軟體間切換會有割裂的體驗。在 RSS 閱讀器上,雖然抓取內容時可能會出現無法完全還原文章的排版,但是不論是從哪裡來的內容,他們的展現方式是一致的,統統由 RSS 閱讀器決定。你可以認為閱讀介面不好看,但是你因而會更加注意內容本身。(優秀的 RSS 閱讀器甚至會讓閱讀體驗更佳)
  3. 無需切換軟體,更高效的內容獲取。正如引言中提到的那樣,RSS 最大的好處之一便是它的聚合閱讀功能,通過訂閱連結(不是所有網站和軟體都支持),你可以把不同網站或者軟體上的內容抓取到閱讀器中,統一閱讀。避免了使用者需要主動打開不同軟體或者逐一訪問網站的煩惱。

image

Reeder Mac 介面

RSS 的短板#

  1. 文章推送不及時。RSS 抓取會有一個頻率,並不能實時抓取最新的內容,對於時效敏感的信息,例如新聞、打折促銷等,可能不太合適。
  2. 各大平台本身並不提供 RSS 服務。在講究私護流量的當下,各個社交軟體、媒體都希望將流量牢牢抓在自己手裡,巴不得吸引更多的使用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內容,例如微信文章等都設置嚴格的反爬蟲,避免自家內容被別人盜走,造成流量損失。因此,RSS 天生就與社交媒體對立,就別指望微博微信等大廠提供原生的 RSS 支持。
  3. 不利於新內容的發掘。雖然社交媒體軟體的推薦算法會偷走使用者的大量時間,但不可否認,他們有時也會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幫助使用者發掘優質的內容。
  4. 一定的上手門檻。外網資訊對 RSS 有更好的支持,如果想要閱讀更豐富的內容,就需要使用者具備一定的 “動手能力”,例如能夠訪問 Google。

RSS 的使用#

挑選合適的 RSS 工具#

RSS 訂閱工具總體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提供訂閱服務的軟體例如 inoreader、feedly,姑且將他們歸為服務類 RSS 閱讀器,另一類是提供本地訂閱功能的軟體例如 reeder 5、NetNewsWire 等,將其命名為本地類 RSS 閱讀器

服務類 RSS 閱讀器#

代表有 Feedly、inoreader、NewsBlur 等,需要使用者在網站或軟體上註冊帳號,網站會抓取內容,再推送到你的軟體上。這類軟體有幾個優勢

  • 入門簡單。註冊即可開始使用,使用自帶的搜索功能即可找到大多常見的訂閱內容,對新手友好。
  • 多設備同步。使用同一帳號可在不同設備上同步你的訂閱內容,避免了反覆訂閱的煩惱,許多的本地類 RSS 閱讀器上也提供了 feedly、inoreader 等服務的入口。
  • 方便搜索新的訂閱內容。服務類軟體聚合了大量的訂閱信息,可以通過他們的搜索服務直接搜索並訂閱你感興趣的內容。
  • 新內容的發掘。服務類軟體的發展越來越平台化,會為你推薦一些優質內容。
  • 更豐富的功能。例如 Feedly 直接提供了 newsletter 訂閱、twitter 訂閱功能等(收費)。

image

Feedly 官網

同樣的,服務類軟體也有他的弊端

  • 廣告。對的,服務類 RSS 軟體正如大多數的社交媒體軟體那樣,會為免費使用者提供廣告。
  • 更豐富的內容,更豐富的干擾。由於服務類 RSS 軟體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例如發現入口等,一方面能為使用者推送新的內容,同時也增加了頁面的複雜度,對使用者閱讀帶來干擾。
  • “動手能力”。feedly、inoreader 等網站在大陸並不能直接訪問,對使用者有一定門檻。

image

Feedly 的推薦

本地類 RSS 閱讀器#

本地類 RSS 軟體,代表有 Mac/iOS 上的 reeder5(收費)、NetNewsWire(免費)等,Android 上的 feedme、feeder、focus 等,Windows 上的 Feedbro、fluent reader 等,這類軟體通常需要使用者手動輸入訂閱連結,或者導入訂閱的 list 進行訂閱,在本地設備上抓取內容。不過現在多數軟體也支持接入 Feedly、inoreader 等帳戶同步訂閱內容,或者登入自部署的 RSS 服務。

image

本地類閱讀器有自己的優勢

  • 更乾淨的介面。相較於使用 Feedly 或者 inoreader 的客戶端,例如 reeder 能提供更乾淨、優美的介面,省去了令人討厭的廣告。
  • 可以行本地 RSS 訂閱。出於一些不太清楚的原因,通過 feedly 或者 inoreader 訂閱內容會失敗,但是本地 RSS 直接訂閱則可以成功。本地訂閱的好處是可以避開 feedly 國內不能訪問的問題,缺點是本地訂閱的內容需要國內可直接訪問。
  • 更豐富的訂閱方式。除了本地訂閱,現在的許多 RSS 閱讀器都可接入 feedly、inoreader 等服務,此外還可登入自部署的 RSS 服務如 tiny tiny rss 等。

本地類閱讀器的弊端

  • 簡陋的設計。本地類閱讀器如 reeder 有著即乾淨又優美的 UI 設計,受到眾多 IOS 使用者的青睞,但其 5 美元的售價也讓眾多使用者退步。免費開源的 NetNewsWire 雖然也有著完善的功能,但是設計簡陋且操作也不如收費的 reeder 舒適,整體觀感甚至不如商業軟體 feedly、inoreader。
  • 本地訂閱的內容受限。如果你無法訪問 Google,那麼你多半無法靠本地閱讀器抓取不能直接訪問的內容。

image

image

Reeder 和 NetNewsWireReeder 和 NetNewsWire

簡單來說,想要快速地上手 RSS,並且還有不錯的體驗,能訪問 Google 的技巧是使用者需要具備的。

獲取 RSS 訂閱連結#

結合我自己的使用,RSS 連結的獲取途徑主要分為三類:

  1. 官網直接提供 RSS 訂閱連結。例如少數派,在其網站的右下角,就直接提供了 RSS 的訂閱地址,直接複製進入閱讀器添加即可。該方法適用於部落格,大的新聞類平台網站官網。

image

少數派 RSS 訂閱

  1. 基於服務類 RSS 閱讀器的搜索功能。例如 feedy,可在搜索框中直接以關鍵詞搜索你想訂閱的內容。

image

Feedly 搜索

  1. 善用 RSSHub 服務。基於當下大多數的信息都不可以通過 RSS 的方式進行訂閱,國內的大佬開發了這個 RSS 生成器。借助於開源社區的共同努力,已經使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網站支持了 RSS 訂閱,例如 Bilibili、微博等。

image

RSSHub 官網

示例:借助 RSSHub 訂閱 B 站#

  1. 進入 RSSHub 網站,https://docs.rsshub.app,點擊 路由 - 社交媒體 - bilibili,查看下面的使用介紹。
  2. 以 **#UP 主投稿 ** 為例,路由樣式為/bilibili/user/video/:uid/:disableEmbed?,結合上面的舉例https://rsshub.app/bilibili/user/video/2267573,我們可以知道訂閱連結的樣式至少應該是https://rsshub.app/bilibili/user/video/:uid,其中:uid需要我們去哔哩哔哩官網尋找。

image

  1. 以影視颶風為例,我們進入影視颶風的個人空間頁面,此時的網址顯示https://space.bilibili.com/946974,其中的946974即為:uid

image

4. 所以我們想要訂閱的影視颶風投稿的RSS連結即為`https://rsshub.app/bilibili/user/video/946974`,添加進RSS閱讀器即可。 - 使用RSSHub的服務可直接生成大多數RSS連結,但是部分網站需要自建,具體部署方式可見RSSHub的官方教程 `https://docs.rsshub.app/install/`

閱讀的不將就 — RSS 使用分享 最早發布於 Jack's Space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